|
为了大家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AFT与AFC的含义及其区别,现推荐几篇文章让大家参考!
1——AFT和AFC不容混淆
从事电视机的设计、生产及维修人员,都知道在电视技术领域中有AFT与AFC这两个术语,然而,对其概念的真正意义总有人模糊不请,无论是在生产设计的图纸中、元配件(调谐器)引脚标称中,维修稿件分析中、书刊杂志等资料中,都普遍存在经常将AFT与AFC混淆错用的现象。例如:某厂生产的TDQ-3B4型高频调谐器的第6脚(从天线输入端计)标成AFC,其正确标称应是AFT;又如某厂设计的2929KTP型彩电随机图纸中,IC101(AN5179K图像中频电路){13}、{14}脚标成AFC,{12}脚标成AFC OUT,其正确标称应是AFT和AFT OUT;某电视机维修图书49页AN5179K的方框图中{13}、{14}脚外接AFT线圈,{12}脚AFT输出也都标成了AFC,其内部AFT方框也标成AFC。如此术语混淆错误实乃屡见不鲜。
那么AFT和AFC的意义与区别是怎样的呢?
AFT是英文automatic fine tuning的缩写词;AFC是英文automatic freauency control的缩写词。前者中Fine英文意为纤细的、精制的、细微观察的,tuning英文意为调整,因此AFT原意为自动频率微调;后者中control英文意为控制、管理、支配,因此AFC原意为自动频率控制(automatic意为自动的,frequency意为频率)。
在电视技术中,AFC电路的作用是使行振荡信号的频率、相位与行同步信号一致,以实现行同步。它主要由同步信号、锯齿波比较信号、鉴相器、积分滤波器等完成。其中同步信号由电视台发射的电视信号中取得,锯齿波比较信号由行输出变压器提供的行逆程脉冲经锯齿波 形成网络获得。同步信号和锯齿波比较信号,在鉴相器中进行相位比较,产生校正电压,经积分滤波后送至行振荡级。当行扫描频率正确时,此校正电压为0V,行振荡仍按其固有频率振荡;若行扫描的频率不正确,即比较信号和行同步信号不同频同相,则校正电压或正或负,直到振荡频率改变到和同步信号频率及相位完全相同时为止。由于该种校正电压是处于一个闭环的锁相环路中,因此便形成了自动频率控制状态,即我们常说的AFC。AFC电路本质上是一个频率(或相位)负反馈电路。
在电视技术中,AFT电路的作用是为了克服高频调谐器中本振频率的偏移,以确保调谐器输出的IF信号稳定在38MHz,它主要由中频直流放大器、鉴频器、限幅放大器等组成,其中鉴频器为核心电路,常有中频线圈(中周)配备,俗称90°移相电路。当中频载波频率和标准值一致时就输出零误差信号;若此中频偏离标准值就输出正或负的误差信号,并经直流放大后去控制本振振荡器中的变容二极管,微调其两端电压,使其容量产生微弱变化,从而实现频率微调,使中频信号频率自动回到标准值。由于这一微调电压也是工作在闭环电路中,因此也工作在自动状态,被称之为自动频率微调,即AFT。
在早期的黑白电视机中,由于高频调谐器均采用机械滚筒式NPN晶体管调谐器,其频率微调均采用调节电感量的方法,因此没有AFT之称。只是从采用双栅场效应管及变容二极管的电子调谐器的彩电出现后,才有AFT这一名词。而在遥控技术引入后,AFT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本振漂移的自动补偿,而且为实现全自动调谐选台功能向CPU输入“S”形电压,指示CUP实现精细调谐。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在遥控彩色电视机中,AFT控制方式也开始有所不同,在一些传统机芯中,中频处理电路不但要将AFT电压送给微处理器,还要给高频调谐器送入AFT电压,以便对调谐器的本振频率进行跟踪控制。而在另一些新型彩色电视机中,中频电路就没有直接给高频调谐器送入AFT电压,这时AFT电压对高频调谐器的控制是通过校正CPU输出的调谐电压来实现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AFT和AFC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两者绝不可混淆。
从大量的检修实践中证明:AFT和AFC电路都是常发故障区,而且由此产生的故障现象又总是错综复杂的。如AFT电压异常时可以影响到自动搜索不能记忆,而AFC电压失校将会导致行扫描失步。AFT和AFC正常工作与否都是影响整机性能、指标的重要因素。这么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如果首先在理论上产生混淆,又何谈电视机的维修技术。如此下去,势必误导初学者及电视机维修人员,给彩色电视机的维修工作增加不应有的思维障碍,从而影响彩色电视机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电视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绝不能再容忍这种对AFT和AFC的概念上的混淆错误继续下去。
辽宁 杨成伟
2——也谈AFT和AFC
上文的《AFT和AFC不容混淆》(以下简称<原文>一文中对AFT和AFC的谈论,笔者认为其说法有点欠妥。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在电子设备中,为了提高电路的性能指标,广泛采用各种类型的控制电路,这些控制电路都是利用负反馈的原理实现对自身的调节与控制,因此统称为反馈控制电路。常见的有AGC(自动增益控制)、AFC(自动频率控制)、APC(自动相位控制)也称为锁相环路(PLL即Phase-Locked Loop的缩写)。众所周知,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有差系统,反馈控制电路也不例外。比如AFC电路,其一般结构如附图所示。输入信号频率fi与输出信号频率fo在鉴频器中进行比较,结果输出一个与(fo-fi)成正比的电压Ud,Ud称为误差电压。Ud作为控制电压作用于压控振荡器(VCO),使其振荡频率fo趋向fi,即fo与fi的差别逐渐减小。由于误差电压是由鉴频器产生的,且自动频率控制过程正是利用误差电压的反馈作用来控制VCO。因此,在最后的稳定状态下,fo不可能等于fi,而是有一个很小的剩余频差△fo。否则△fo=0,即鉴频器两个输入信号频率相等,Ud=0,AFC的作用就不存在。
综上所述,<原文>中所讨论的AFC电路的作用是使行振荡信号的频率、相位与行同步信号一致,以实现同步的说法有误。因AFC电路作用不可能使行振荡器频率与行同步信号频率绝对相等。所以严格地说,行扫描系统是一个APC电路,即锁相环路,一旦环路处于锁定,鉴相器的两个信号之间只有很小的稳态相位差,而没有频率差,即行同步信号频率与行振荡器的频率绝对相等,确保行扫描同步。
至于<原文>中将AFC与AFT的概念截然分开,笔者也觉得欠妥。<原文>中所述AFT电路的作用是为了克服高频调谐器中本振频率的偏移,以确保调谐器输出的IF信号稳定在38MHz上。其实从其内部电路原理分析可见,电路主要是由乘积型相位鉴频器、直流放大器和本振电路等组成。如本振频率发生偏移,经混频器混频后输出的中频信号频率就会偏离38MHz,这样鉴频器就会输出误差电压,经直流放大器放大后作为控制电压去控制本振(这里本振作为VCO)频率,使本振频率发生变化,即频率自动微调,最终使混频器输出的中频信号频率接近38MHz。从其稳频的过程来看,上述电路是AFC电路,但从其作用的形式来看完成的是频率的自动微调功能,即AFT功能。因笔者认为将此电路说成是AFT电路是可以的,因为这是电路作用的形式。而将其看成是AFC电路也不能算作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电路的工作原理就是AFC电路的原理。以上是笔者的一点点粗浅认识,仅供同行们商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