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积分6134
阅读权限20
注册时间2004-12-31
最后登录2020-9-4
在线时间315 小时
手机13859736758
超级版主
 
- 帖子
- 2769
- 主题
- 427
- 积分
- 6134
- 在线时间
- 31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12-31
- 最后登录
- 2020-9-4

|
LA76810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在组装机上却的故障表现却千奇百怪;笔者将一些实践维修结论公布于此,供大家探讨。(本文将陆续添加新资料)
引脚数据如下:
引脚 电压(V) 功能 说明
1 2.3 音频开关选择,音频信号(TV或AV)输出端
2 2.3 伴音鉴频外接去加重电容
3 2.5 中频AGC检波滤波电容
4 1.6 射频AGC电压输出
5 2.8 图象中频信号输入1
6 2.8 图象中频信号输入2
7 0 中频电路地
8 5 中频电路5V电压
9 2 调频检波滤波电容
10 2.5 AFT控制电压输出
11 4.6 总线控制数据输入/输出端
12 4.6 总线控制时钟输入端
13 4.3 ABL检测输入端
14 .8 字符R输入端
15 .8 字符G输入端
16 .8 字符B输入端
17 0 快速消隐脉冲输入端, 阀值电压为2V,当该脚电压大于2V时,(19)~(21) 脚输出屏显R、G、B信号;当该脚电压小于2V时,(19)~(21)脚输出图象R、G、B信号
18 8 RGB输出电路电源电压输入端
19 1.9 R信号输出
20 1.9 G信号输出
21 1.9 B信号输出
22 .3 ID识别同步信号输出端
23 2.3 场偏转激励锯齿波电压输出端
24 2.7 场偏转锯齿波形成电容及平滑电容外接端
25 5 行扫描电路及总线接口电路电源输入端
26 2.6 AFC1环路低通滤波器 RC时间常数影响行同步引入/保持范围及同步稳定性
27 .6 行扫描激励脉冲输出端
28 1.1 AFC2环路比较行,逆程脉冲输入端 改变R、C值可调画面水平中心
29 1.6 参考电流产生端 需外接4.7K电阻接地
30 .9 4MHz时钟信号输出端 交流耦合(30P)送到SECAM解码电路
31 5 1H基带延迟线电路5V电源电压输入端
32 8.3 内藏1H基带延迟线的升压电路(泵电源)输出端 外接自举电容
33 0 1H延迟线及偏转信号处理电路接地端
34 2.4 SECAM解码B-Y信号输入端 不用时经0.01uF接地
35 2.4 SECAM解码R-Y信号输入端 不用时经0.01uF接地
36 0 色副载波恢复VCO低通滤波电容外接端
37 2.3 SECAM电路接口端 此脚不用时,需经10K接地
38 2.8 4.43MHz晶振
39 3.5 色副载波VCO电路PLL环路低通滤波器外接端
40 2.2 内置视频选择开关选择CVBS信号输出端
41 0 视频、色度、偏转电路接地端
42 2.5 外视频信号或Y信号输入端
43 5 视频、色度、偏转电路电源
44 2.7 内视频信号或外(AV)色度信号C输入端
45 3.1 黑电平扩展滤波电容
46 2.4 TV视频信号输出端
47 3.6 图象中频载波(38MHz)VCO、PLL环路滤波器外接端
48 0 图象中频载波恢复VCO振荡电路外接端1
49 4.2 图象中频载波恢复VCO振荡电路外接端2
50 2.4 VCO滤波器外接端 推荐用0.1uF
51 2.2 外(AV)音频信号输入端
52 1.9 第二伴音中频信号输出端
53 2.1 伴音解调APC低通滤波器外接端
54 3.1 第二伴音中频信号(4.5~6.5MHz)输入端
故障现象一:屏幕随伴音大小抖动或场幅收缩。(大板。组装机有两种板,一种主板较大)
检修思路(过程)及实测数据:因屏幕随伴音大小抖动,故怀疑电源带载能力差或伴音部分有漏电,但经实际检测电源输出各级电压均正常,只有伴音电源有0.5V波动,将此电压与后级断开后电压虽不波动,但屏幕故障现象并为消失,只是得到轻微好转,故判断故障非伴音或电源输出级引起;但此故障现象表明还是在某个电压不正常。
后检测了76810各供电脚电压正常,CPU供电电压正常。经详细检查,电源17V输出经电阻限流后通过7812稳压输出12V,电压达到13.8V。7812换新后故障排除。笔者先未发现次问题,因为电源的各输出正常,给各IC供电也正常,所以走入僵境。这个电压虽高了,未影响到76810的各供电那是因为在中途还有稳压电路。
小结:组装机此类电压异常笔者遇见多次。由于供电电压过高,输入输出的参数都有所改变。类似故障还遇见过场幅不够系5V电压过低;屏幕上下抖动系CPU供电达到7.2V。(记录于2007.06.16)
故障现象二:场幅只打开1/3,有时水平亮线。(小板)
检修思路(过程)及实测数据:首先检查了场电路并代换了LA78040,故障未排除。场激励信号电压正常,由于无示波器,未能观察到波形,据分析波形应该是异常的。最后检查到为给中频和高频供电的5V电压有波动,在3.2-4.5间波动。该供电本是由一电子稳压电路构成,该电路故障率较高,通常我直接改装成用7805直接稳压并加装散热板。(记录于2007.06.16)
故障现象三:屏幕亮度较低。及时把亮度对比度开完还是比较暗1。
检修思路(过程)及实测数据:LA76810的18脚RGB输出电路电源电压输入端电压过低,限流电阻变质,换同阻值大小电阻后故障排除。(记录于2007.06.16)
故障现象四:屏幕亮度较低。及时把亮度对比度开完还是比较暗2。
由于得到上面一个故障的启发,曾修复一片76810,该IC是由于视放电容失效导致屡烧76810,故提高IC18脚的工作电压,让电路勉强能工作,但提高工作电压后图像亮度一切恢复正常,对于IC的使用寿命就无法判断了,该机改装后至今有一月余。(记录于2007.06.16)
故障现象五:行场不同步,放AV也这样。
这类故障范围并不宽,就现象而言,范围应该在信号处理部分。其总结如下:
1. 25 脚5V 行扫描电路电源输入端,该电压如果降低会出现行场不同步的现象。
2.38 脚 2.8V 4.43MHz晶振
3.29脚1.6 V 参考电流产生端, 需外接4.7K电阻接地。该脚电阻变值会导致行不同步。
4.LA76810自身故障。
故障现象六(两个不同的故障现象,同一个地方的问题):
1、开机有图有声,无字符,按键和遥控均失控。
2、黑屏,有声,但字符显示的地方能看见图像。
典型的行、场逆程脉冲未正常进入CPU的故障,造成CPU不工作。故障虽简单,但修起来却不简单。此故障目前了解到的有3人遇见,笔者遇见过一次,一直困惑了半年有余,近日有朋友再次遇见,今日终于研究了结果出来。属于场逆程脉冲的问题。
检修过程:LA78040或LA7840换过,包括机板上场电路的任何一个元件都换过,LA76810也换了,还换了LA76810和场电路相关的元器件,一直到逆程脉冲到CPU间的所有元器件,CPU也换过了,都未解决故障。在检修过程中,所有相关引脚的电压值都是正常的。这些都是我亲手做过的,后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场输出级上串100K电阻和104电容到原场逆程脉冲输入的三极管基极,但先要把原逆程脉冲脱离开。近日由于再次有朋友遇见,现在唯一考虑的就只有偏转线圈了。换偏转后故障排除。
2的个现象呢,就是字符消隐电路一直在工作。
后拆开偏转也未发现异常,所以这个故障知道了解决方法,但还是没明白其中的原理,也请有朋友们,给予分析。
(记录于2007.09.02)
故障现象七:自动搜索时不存台,但能看见搜索出来的台。
由于该机还是新机,正在使用过程中损坏,却搜索能见台,故排除中周和高频头问题,33V也应该是正常的。坼机检查果然都是正常的,故重点检查76810的10脚到CPU的10脚,76810的22脚到CPU的27脚。后查76810的10脚AFC电压输出仅0.5V,后查是外围的一颗103的瓷片电容漏电,换新后故障排除。
(记录于2007.09.15)
故障现象八:图像不清晰,有点像邻频道干扰。
该机还是新板,未使用过的,属于元件质量问题。检测76810各脚电压正常,高频头电压正常,故代换了以上元件,无果。并检测了IC外围元器件,仍然无果。没修的了,想想平常也有遇见此类问题,试换了声表面滤波器,故障排除。至于其中的原有就不多阐述了,相信大家这类问题平时有遇见过。
(记录于2007.11.01)
故障现象九:绿屏,无回扫线。伴音正常,遥控、按键控制正常(判定是否是视放电路故障)。
一般看见这个现象都会想到是视放板上的问题。确实是视放电路问题,转修机,别人把视放板上两个元件的脚碰一起了。在这里重点不在故障,而是我们怎么去判断故障是否是视放电路的问题。
步骤:1,检测3枪电压,像上面这个故障,肯定检测的3 个电压不正常。
2,拔掉基色信号线,主板与视放板的连线,一般都是5芯线,其中3条线分别传输R、G、B基色信号,一条接地线,一条12V供电线(部分为9V)。
3,检测解码输出的RGB信号,在正在收看节目的情况下3个信号的电压基本一致,都在2V左右(如果不接节目时电视就是蓝屏或待机图,这样检测的3个基色信号的电压就不对)。
4,根据电压就可以判定故障大体位置了。解码送出的信号正常了,那么肯定是视放电路本身问题,反之主板问题。
(记录于2007.11.06)
故障现象十:场上部拉宽,中间亮带,下部压缩
此故障一般我们都会考虑场电路的电容漏电或失容。可更换或检测了场电路的所有元件故障仍然未排除。数据写过,解码换过,包括解码和场电路相关的引脚上的元件代换了,仍然无果。后查为给场电路还有个9V供电过高,达到10V左右。
此电压对场的影响非常大,这个电压无论是高点或低点都会造成场部分的希奇古怪的现象,场的不同步或光栅异常。 (纪录于2007.12.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