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积分13571
阅读权限20
注册时间2010-3-27
最后登录2022-12-4
在线时间416 小时
中级工程师
  
- 帖子
- 970
- 主题
- 74
- 积分
- 13571
- 在线时间
- 41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3-27
- 最后登录
- 2022-12-4
|
本帖最后由 刘大鸣 于 2012-10-7 19:26 编辑
治打火反而毁彩管
接修一台东芝牌218D6C型彩电,顾客告知:该机起先偶然会在开机时发生“噼啪”声响,然后发展到几乎每日第一次开机都听闻“噼啪”声,因此去请朋友帮忙修理。朋友用704硅胶把高压帽涂抹封固。结果两天后开机再发生“噼啪”声,这次不象以前那样走运——开机后可以正常收看,而是再也看不见图象、听不到声音了。为了核实彩管是否报废,我用6.3V外置电源单独给灯丝通电,几乎无法看到灯丝所发红光,停电后检测灯丝无断路,据此即可判断彩管内部已经进入空气,根据经验推断:该彩管是管颈击穿造成损毁。把管颈上的偏转线圈拆除,果然看到管颈上的击穿点。目睹无可否认的事实,顾客只好自叹倒霉。
在更换彩管之前,我对此机作了详细的检查。主电源B1开机时无电压上冲,而且一直保持正常的稳压状态。几只逆程电容也没有开路失容。但是,发现扫描集成电路TA8659第40脚的行振荡电源滤波电容C408容量严重不足。该电容图标容量为10μF,实测仅为1μF。但随着通电时间的延长,其容量会增加到4μF以上。显然,这就是该机在发病之初所闻开机“噼啪”放电声响,而后又能维持正常使用的原因。联想所碰到的创维8219型彩电的管颈击穿一例,也是因为该电容开路所至。可见:对于使用TA8659或同类集成电路的彩电,其行振荡电源滤波电容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件。而在东芝216D6C型彩电中,该电容仅是10μF,比其他机型常见的100μF小得多,而且其安装位置又在发热大功率电阻的正下方。这应该就是这种机型较多见到管颈击穿的原因之一。然而,我认为该机彩管报废,还因为是原来的维修者误维修,他把高压帽处的过压放电与绝缘不良导致的打火混淆起来,以对付后者的方法去应对前者。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显然,在高压帽被封固之前,过压的电能可以以打火的形式向邻近的接地石墨层泄放,从而使彩管多次逃过厄运。而在高压帽被封固之后,堵死了异常高压的泄放途径,结果就使薄弱的管颈遭殃。为异常高压设置专用通道让其泄放,是保护彩电的重要手段。如管座的放电腔、视放板上管座脚处设置的放电间隙和放电器等。这些不使人注意的装置都是彩电的卫仕,决不能等闲视之。有些维修者为了避免异常打火使管座耐用,采用切断打火通道的做法。即用绝缘物堵塞管座的放电腔或拆除放电腔的接地片。其实,这种做法有可能是顾此失彼和得不偿失。经过上例使我突发联想:可否在行输出变压器上增设直接取样的过压泄放装置。这比现行屡屡失效的间接取样的过压防护装置,也许会简单有效得多(当然,这也可能是外行人的妄想。)。通过上例也得到有益的启示:处理高压放电故障时一定要事先弄清原因。如果一时无法弄清而又必须通电检查的话,最好还是先行采取稳当的降压措施。如B+降压,并联逆程电容等。尽管这样做会掩盖病症使病因更加隐蔽,但会大大增加安全系数。只有真正弄清放电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将会事与愿违甚至闯下大祸。此例只是HVCC供电不良,造成开机行频偏低而至行输出电压过高,封堵高压帽非但药不对症,而且后果严重。
后记:用固体绝缘物封固高压帽的做法,查实是维修者为根治高压打火的“创造发明”。这种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所见新彩电几乎都没有这般做法。在维修实践中,高压帽处过压放电而没有损坏彩管的事例并不鲜见。这种高压放电保护彩管的效果也许在很多人意料之外。前不久,检修一台彩显时发觉其高压帽外围设置有环状金属薄膜,这层薄膜通过导线与行输出变压器的某个引脚相连接。是否专为泄放异常高压而设?因为当时没有仔细研究,所以不敢妄下断言。但是,高压帽处的过压放电能够保护彩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故此,我质疑用固体绝缘物封固高压帽的做法是否必要和合理。敬请有识之士指教。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