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和高职院校中有一个热衷于电子制作的群体,他们对于电子报上介绍的制作项目有较高的关注度,经常从当前或历年的《电子报》上寻找制作电路。这里有2个同学查阅到2016年49期《电子报》上有一篇题目为《用LED和稳压管做成的简易电压表》的制作类文章,该文对于家中没有电压表、万用表时,用制作电路对电池电压进行测量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然而,原文推荐的电路、原理分析以及对测量结果的认定有待商榷之处,这里给以讨论,希望对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原文图2的测量电路的原理分析与制作改进 1.原理分析 原文图2的测量电路使用3支稳压二极管和3只发光管LED等元件构成,为了分析方便,将其重新绘制为本文图1。原文描述说,这个电路中“如果LED1点燃,则待测电压为3V,因为此时稳压管ZD1导通了”。原文此说似有不妥。 原文这个电路中LED1点燃表明待测电压是多少伏呢?我们知道,发光管要能点燃,其两端应有正向压降,普通的用作指示灯的发光管,正向压降多为1.2V~1.8V,工作电流为5~20mA,当然,这种发光管流过1mA电流时也可能有发光指示,只是亮度较小;用作照明的发光管,其正向压降约为2.5~3.5V,工作电流可为几百毫安至安培级。显然这里使用的发光管应属前者,例如正向压降1.5V的红色或绿色发光管。如此我们可以知道,LED1点燃时的待测电压应为ZD1的反向击穿电压为3V,加上LED1的正向压降1.5V,还有流过LED1的电流(例如5mA)在电阻Rs上的压降为0.5V,一共是5V,也就是说,LED1点亮的起始电压是5V,而不是原文介绍的3V。当被测电压等于或大于5V,但尚不能使LED2点亮时,在一个电压范围时,将只有LED1点亮,所以,LED1点亮指示的是一个电压范围。 同样道理,LED2点燃时的起始电压应是7V,而不是原文介绍的5V。由于ZD2与LED2的临界导通电压是5V+1.5V=6.5V,此时LED2尚不能发光,随着电压继续升高,流过LED2的电流达到适当值时LED2才可能发光,这个电压值应为7V左右。所以,LED1点亮时的待测电压是一个范围,即5~6.9V。在这个电压范围内,只有LED1是点亮的。LED1和LED2同时点燃时的待测电压范围是7~10.9V。同理可以推测,LED3也能点亮时的待测电压不低于11V。 我们知道,电压表的内阻应该越大越好,为了减小电压测量对被测电源或电路的影响,测量时电压表从被测电路吸收的电流应该是微安级的,而该电路有可能从被测电路吸收较大的电流,因此,原文图2电路尚有改进的空间。 2.原文图2电路的制作 原文图2电路虽有不足,但如果仅用于测量电源或电池的电压(电源内阻较小),且要求不是很严格的话,可以找一个外壳绝缘的塑料盒子制作一下。将几只稳压管放在盒内,将盒子正面开3个孔,用于安装3只发光管LED1~LED3,在每只发光管的旁边标注上可测量的电压范围,如本文图2所示。图2中部安放3只发光管LED,发光管下部标注的是该发光管点亮时的对应的电压范围;下部是2个连接被测电压的接线柱。使用时须注意正负极。 图1中被测电压与点亮的发光管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图1中被测电压与点亮的发光管的对应关系
二、关于原文图3的测量电路 1.原文图3电路的分析 原文图3介绍了一款使用三极管放大电路构成的电压测量电路。现重新绘制为本文图3。原文说,“此电路若待测电压略大于3V,则稳压管ZD1就会导通,使Q1的基极电压升高,导致Q1导通,则红色LED灯珠点燃;若待测电压略大于5V,则ZD1与ZD2都导通,Q1与Q2的基极电压升高,导致Q1、Q2同时导通,则红色LED、绿色LED同时点燃;若待测电压略大于9V,则ZD1、ZD2与ZD3同时导通,Q1、Q2与Q3的基极电压升高,导致Q1、Q2、Q3三只晶体管同时导通,则红色LED、绿色LED蓝色LED全都同时点燃了”。 这段描述与对原文图2的描述具有类似的瑕疵。原文对图2描述时忽略了LED自身的正向压降,而这里的描述忽略了晶体管发射结导通所需的0.7V电压,以及基极电阻R1(或R3、R5)上的电压降,因此,所说的三种颜色LED的发光阈值均少了0.8V,而且各种颜色发光管指示的电压是一个电压范围,不是一个确切的电压值。 2.改进与制作 图3中被测电压与点亮的发光管的对应关系见表2。 表2 图3中被测电压与点亮的发光管的对应关系
(1)重新选择电阻R7、R8、R9的阻值 测量电压时,若要使发光管点亮,最好应使相应的三极管处于饱和导通状态,这时流过发光管的电流由12V的电源电压B1(见图3)和相应的1k电阻(例如R7)决定,那么发光管电流ILED=(12V-ULED-UCE1)/R7=(12-1.5-0.1)/1k=10.4mA。对于点亮仅用作指示功能的发光管来说,电流偏大。可将电阻R7、R8、R9更换为2.2k,则发光管的点亮电流可减小到4.73mA,更趋合理,也有利于用较小的基极电流使三极管进入饱和状态。 (2)删除电阻R2、R4、R6 R2、R4和R6是偏置电阻,在放大电路中起到稳定工作点的作用,而在本电路中,三极管在饱和与截止两种开关状态切换,无须使用这3只电阻。这样,在图3这个简易制作中就会带来一定方便。 (3)重新选择偏置电阻R1、R3、R5的阻值 由于待测电压达到3.8V时红发光管就应发光,如果三极管Q1的放大倍数β等于100,根据R7调整阻值后,三极管Ic=4.73mA的条件,应选择电阻R1的阻值,使三极管Q1的基极电流IB≥Ic/β=4.73mA/100=47.3μA。则R1=(3.8V-UZD1-UBE1)/IB=0.1V/47.3μA≈2k。原文原图提供的R1阻值是1k,应为合理。而R3和R5的取值原则与R1相同,因此,我们制作电路时将这三个电阻统一取值为1k。改进后的电路见图4。 三、关于原文图4的测量电路 原文图4据称“是一种较好的简易电压表”,现绘制为本文图5。原文分析说,“因为几乎所有硅二极管的正向稳压值,都约等于0.7V。另外,硅晶体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也是大于0.7V才能导通,所以待测输入电压为1.4V时Q1就就能导通,LED1即点燃”。 关于这一段描述与分析,重新解读如下。“硅二极管的正向稳压值”之说欠妥,硅二极管有正向压降,不能称稳压值,当流过二极管的电流甚小时,它处于其正向特性曲线的起始阶段,正向压降可在0.5V左右。而原文图4(见本文图5)电路中的二极管恰好应用在极小电流状态。例如,当LED1用5mA的电流点亮,三极管Q1的放大倍数或称β=100时,则要求Q1的基极电流为IB1=IC1/β1=5mA/100=50μA,这样小的基极电流在D1上的电压降约为0.53V。而50μA基极电流在Q1的基极电阻R5上的压降为50μA×10k=0.5V。因此,LED1正常点亮时的待测电压起始值应为UD1+UR5+UBE1=0.53V+0.5V+0.7V=1.73V;而LED2的应为UD1+UD2+UR6+UBE2=0.53V+0.53V+0.5V+0.7V=2.26V。不是原文分析的1.4V和2.1V。当待测电压≥1.73V而又<2.26V时,只有LED1正常点燃;当待测电压≥2.26V而又<(2.26V+0.53V)时,LED1和LED2同时点亮。也就是说,待测电压达到1.73V后,LED1开始点亮,之后待测电压每增加0.53V左右,就会新增加一只发光管点亮。 以上分析所称二极管在微安级电流时的正向压降为0.53V是经过验证的。图6左上角是试验电路的实物图,右下角是试验电路图。用闲置的手机充电器取得5.13V电压,R1~R4串联后的总阻值为5.8k,实测二极管D1和D2两端压降均为0.53V,4只电阻上的总压降为4.07V,电流为4.07V/5.8k=70.2μA。分析可知,当电流减小到50μA时,D1和D2两端压降应更小。 具体制作图5电路时,应将R1~R4的阻值由1k调整为1.8k~2k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