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资料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三八资料网 门户首页 手机维修 查看内容

正在打电话的时候,偏偏赶上基站停电了会怎样?

2020-6-26 08:36| 发布者: 南召修电视| 查看: 143| 评论: 0

摘要: 基站停电问题严重通信基站都会面临交流电停电的情况,所以都会配备蓄电池以备不时之需,而蓄电池做为后备电源供电时间是有限的。若在蓄电池电量放电过程中,交流电未能及时来电,会面临两个严重问题:1、重要主设备 ...

基站停电问题严重



通信基站都会面临交流电停电的情况,所以都会配备蓄电池以备不时之需,而蓄电池做为后备电源供电时间是有限的。若在蓄电池电量放电过程中,交流电未能及时来电,会面临两个严重问题:

1、重要主设备断电后果很严重

若基站中某些重要主设备断电,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若传输设备停电,将影响传输环网,导致大部分区域基站传输中断,造成更严重的通信故障。

2、蓄电池过放对电池寿命伤害巨大

电池过放对其寿命损害巨大,而且不可逆!下表展现了某蓄电池放电深度与其寿命的关系。


放电深度

(%)

设计的充放电次数

(寿命)

5

10000

20

2000

50

800

100

350


由上表可知,蓄电池放电深度过大,会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蓄电池售价高昂,应避免蓄电池过放。

因此,如果基站交流停电后,在蓄电池供电过程中,交流电未能及时来电,基站设备下电从而造成业务的损失不可避免。我们没办法避免业务损失,但可以通过对蓄电池的科学管理,减少业务的损失和对蓄电池的损害。
于是,基站通信电源的一次下电和二次下电功能应运而生。

什么是一次下电和二次下电


基站主设备按重要性可分为:重要主设备(如:传输设备)和次要主设备。当市电停电后,若想保证蓄电池能对重要主设备供电时间更长,只有一个办法:切断对次要主设备的供电。


我们将这种在蓄电池供电过程中,第一次切断给次要主设备供电的动作叫做一次下电。说人话就是:蓄电池不够用啦!给相对不太重要的主设备统统断电。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叫一次下电啦!
那么,什么是二次下电呢?
一次下电后,蓄电池接着放电,但是,有的时候,蓄电池放电至接近放电深度警戒线了,交流电还没有来电!


为了保证蓄电池不因过放而造成巨大损害,于是通信电源第二次切断了给重要主设备供电的供电分路。说人话就是:蓄电池不跟你们玩啦,统统都断电!
那么,一次下电和二次下电在电源系统中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次下电和二次下电的实现机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两个特性:

1、蓄电池特性

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蓄电池端电压会按规则下降,因此通过测量蓄电池端电压便可大致了解蓄电池所剩电量。利用这一特性,通信电源的CSU(集中管理单元)可大致了解蓄电池电量。

2、直流接触器特性

直流接触器是一种电子器件,它有一个特性:给直流接触器加电,其状态(闭合或断开)会发生变化。加电前,直流接触器常闭触点闭合,如下图所示。


加电后,线圈有电流流过产生磁场,静铁芯吸引动铁芯,并带动动触点与常开触点吸合。直流接触器状态由闭合转化为断开,如下图所示。



利用这一特性,直流接触器常被用做直流电路中的自动开关。


通信电源正是利用上述两个特性来实现一次下电和二次下电的,实现步骤如下:

1、通信电源的CSU实时检测蓄电池端电压,一次下电分路和二次下电分路的两个接触器闭合,一次下电分路和二次下电分路供电正常。



2、市电停电后,蓄电池放电,当蓄电池端电压低于一次下电电压值(可在CSU中进行设置)时,CSU断开对一次下电分路接触器的供电。一次下电接触器断开,所有次要主设备断电,完成一次下电。



3、一次下电后,蓄电池继续放电,当蓄电池端电压低于二次下电电压值(可在CSU中进行设置)时,CSU断开对二次下电分路接触器的供电。二次下电接触器断开,所有重要主设备断电,完成一次下电。



下电进阶



你现在是否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一次下电和二次下电功能了呢?但如果有人跟你说,我测试到电池端电压并没有达到一次下电电压,为神马进行了一次下电啦?你会不会觉得一定是系统故障啦?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还没掌握下电的高阶知识。其实,蓄电池的端电压并非唯一的一次下电和二次下电条件。

有些人觉得下电电压这个触发条件不够直观,希望以电池剩余容量停电时间这种比较直观的参数做为下电触发条件。


  • 所谓电池剩余容量,就是指电池放电过程中剩余的电量百分比。例如:60%,是指当前电池所剩电量为60%


  • 所谓停电时间,就是指交流停电后累计的时间,例如:60分钟,是指当前交流已停电60分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电池剩余容量还是停电时间目前都是与下电电压一起构成下电触发条件。也就是说,当电池剩余容量/停电时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