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轴的检修 主轴拆卸后,用外径千分尺测量各轴颈(与叶轮、轴承、联轴器等配合处)的尺寸,以计算其圆度和圆柱度偏差,其值应在允许范围内。 当偏差超过允许值较小时,可用车削或磨削方法进行修理; 超差较大时,则应检查主轴直线度偏差是否过大。将主轴放在机壳内或放置于车床上两顶尖之间,使主轴处于自由状态,用千分表测量主轴轴颈的径向圆跳动量。 将转子分成4-8等分,按转子旋转方向盘动转子,千分表摆动最大值即为径向圆跳动量值。同时用两块千分表在主轴适当位置测量主轴的直线度偏差。 其径向圆跳动量值应不大于0.01mm,若偏差超标不大时,可将主轴轴颈在车床上车削;如超标过大,则应检测直线度偏差并用矫正方法矫直主轴。 检查轴颈表面有无划痕、沟槽、擦伤、磨点等缺陷,必要时进行探伤检查。 较小的缺陷可用手工刮研并抛光处理;较大的缺陷可用堆焊、电镀、喷涂等方法修理后,再磨削抛光。探伤检查发现裂纹或出现严重缺陷时,一般不予修理,而用备品配件更换。 叶轮的检修 用游标卡尺检测叶轮进口端与吸气室间的径向间隙,用长塞尺检测叶轮轮盘、轮盖与隔板的轴向间隙。当间隙超过允许值时,可车削叶轮或通过调整轴承间隙来进行调节。将叶轮与主轴组装在一起,放置于机床两顶尖之间,用千分表测量叶轮出口外圆处的径向跳动量,其测量方法和偏差超过允许范围时的处理方法可参见主轴检修内容。 同时还应测量叶轮的端面跳动量,其值应在允许范围内。如端面跳动量值超过允许范围值,超标较小时,一般不进行修理;数值较大时,可利用修刮叶轮内孔或加垫片的方法调整叶轮与主轴的装配关系;超标过大时,则可将叶轮端面在车床上进行少量的车削。 用着色法或磁粉探伤法检查叶轮表面缺陷,应无裂纹、损伤、冲蚀或磨损等痕迹,检查其表面粗糙度应符合技术要求。叶轮出现裂纹可用补焊法进行修理或更换新叶轮;磨损、冲蚀等缺陷可用堆焊、补焊法修理。检查叶片应无卷边、冲击、开焊等缺陷,叶轮铆钉不得有收缩、松动或脱落等现象,否则应更换叶片、铆钉并进行重新铆接。检查叶轮流道有无冲蚀、锈垢及沉积物等,并及时进行清理。 检修后的叶轮应进行动平衡、静平衡试验。 平衡盘和推力盘的检修 用千分表测量平衡盘和推力盘外圆的径向跳动量及端面跳动量,其值应在允许范围内。 当跳动量数值超过允许数值时,可参照主轴或叶轮跳动量超标时的修理方法进行修理或更换。 测量平衡盘、推力盘的端面平面度偏差,其值不得大于0.02mm;其表面粗糙度值Ra≤0.32μm。 检查端面有无拉毛、腐蚀、偏磨损等缺陷。 若缺陷较小,可用刮研、车削等方法进行修理; 缺陷较大可采用堆焊、喷涂法修理; 缺陷严重较难修复时则应更换。 检查平衡盘、推力盘与轴的接合处是否存在过盈配合失效、拉伤或腐蚀等现象。 对套装平衡盘或推力盘可根据缺陷情况进行更换,并相应地将轴上的配合部位进行刮研、磨削修复,以保持要求的过盈量; 与转子一起整锻的,可采取在磨床上适当磨光或手工研磨,消除缺陷。 固定元件的检修 检查吸气室有无裂纹、损伤,气体通道有无冲刷、腐蚀、磨损等缺陷,表面是否有附着物。 如出现轻微裂纹可用补焊法进行修理,裂纹严重时应更换吸气室。 对于冲刷、腐蚀、磨损及其他损伤,可用堆焊、金属喷涂等方法修理,严重时应进行更换。 发现表面附着物应及时清除。 蜗壳的检修方法与吸器室的检修方法基本相同。 除上述检修要求外,对于汽缸(或机壳)还应在拆卸时用水平仪测量其横向、纵向水平度偏差。 用塞尺检测汽缸中分水平面或外筒端面与端盖的间隙,其值应符合技术要求,中分面或端盖接触面处应平整光滑,结合严密。 出现缺陷时,可用堆焊等方法进行修理,而后用刮研方法刮研,使配合面的接触情况符合技术要求。 检查汽缸螺栓有无裂纹、锈蚀及其他伤痕,并用标准角尺、塞尺检查螺栓旋入螺栓孔后有无歪斜、晃动等现象。 若出现上述缺陷之一,则应更换新螺栓。 检查汽缸有无裂纹或其他损伤,必要时应进行无损探伤检查。对汽缸还应进行水压强度试验。 汽缸出现裂纹等缺陷可用补焊、缀缝钉、补补绽等方法进行修理。 轴承的检修 1径向轴承的检修与间隙的检测调整 检查轴瓦巴氏合金有无裂纹、伤痕、气孔及脱落现象。 发现缺陷后,应根据缺陷的部位和严重程度,更换新轴瓦或采用补焊的方法进行消除。 检查、测量轴瓦的磨损情况,若表面有磨痕或圆柱度、圆度偏差超过数值,应采用机械加工方法修理。 检查轴瓦与轴承座及盖的接触情况,一定要接触均匀,不得有翘角或存在部分间隙。 千分表测量轴向间隙 如达不到要求,则应用刮削轴承座与轴承盖的内表面或用细锉刀加工轴瓦瓦背的方法来修理。 圆柱轴承轴瓦更换后,应进行刮研,以保证轴颈和轴瓦的接触角不小于60°~70°,接触面积和接触点符合质量标准。 椭圆轴承和可倾式多块瓦轴承一般都不进行修刮。为了改善轴承的接触情况也可进行轻微刮削。 |